雨枫作文大全,为您搜集最全面的优秀作文和作文素材。
雨枫文档网
当前位置:雨枫文档 > 高中作文 > 高一作文 > 古树情结

古树情结

字数:1000字点击:时间:2023-07-08

古树情结(第一篇)

  中国缺什么?在我眼里中国从来不是富饶的国家,它缺钱,人均生产值少的可怜;缺资源,任何巨大的总量在除去14亿这个天文数字后都显得那么稀少;更缺人才,别的国家几千万,几百万,甚至区区几十万的人口中都会有好几个获得诺贝尔奖,而我泱泱大国竟然一亿个人都出不了一个,这真是个莫大的讽刺。虽然这些事实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但我心中有一样是永远不会缺的,那就是文化。坚船利炮奴役不了我们,我们的文化传承五千年从未断绝,它有着丰富的底蕴,巨大的竞争力!

  可是我们渐渐发现自己与它的联系竟越来越弱,难道这5千年风雨中不曾动摇的文化将在安逸中消亡吗?

  汉族这个人数最多,历史悠久的大族,成为唯一一个失去本民族传统服装的民族。我们与汉服唯一的交集只剩下电视里的古装剧情。少数民族会穿着代表本民族特色的服饰出席各个隆重的场合,而当我看到穿着西服的领导人们时,我迷惑了,这代表了什么呢,我们标榜的对象们带头摒弃传统文化吗?

  还有更多渐渐与我们走入永不相交道路的东西。

  潇洒飘逸的书法能使我们的汉字发挥最大的美感,毛笔握在先祖手中几千年不曾丢弃,如今却只蜷缩在文具店不为人知的小小角落。而今我们握在手中的硬笔能够写出行云流水,笔力遒劲的墨宝么?

  武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其中真谛只有真正练习的的人才会知道,缘由是武侠片为了追求可怜的票房而用上了曲折的故事和唯美的爱情,打斗情节更是夸张,追求修心的武术竟成为工具!

  越来越快速的生活不知不觉推动了中医的没落。中医是几千年前人不断总结留下的精华。“治本”是其不变的宗旨。我曾看过一本主写中医的小说,即使只能看到一些缩影,但不影响我感受它的伟大。系统的药材分析,巧妙的各种搭配,层出不穷的治疗手段,更有各种流传民间的土方法。“偏方治大病”根本不是无稽之谈,毕竟中医在探索人体奥妙方面走的如此之远。可终究老迈的它又如何跟得上这么快的时代节奏。

  我们爱看《西游记》,我却有些不看好它,它虽弘扬了佛法,可贬低了本土道教。道家由老子所创,庄子发展,更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在唐朝唐太宗认祖归宗,利用道家思想治国,唐朝一度成为中国最鼎盛的朝代。佛教被用来奴役人们,压迫反抗;道教教人领悟天地,扩展人的思想。最终佛教发展,道教没落。大概是道不符合统治者的意志吧?

  我从未想过自己文化情结这么深,也没想过中国文化如此没落,但愿中国不要将传统文化当成的陪葬品吧!

古树情结(第二篇)

  傍晚,土地庙前搭的临时戏台上,站着几个手举木偶的中老年人,用雷州方言唱着什么,旁边一字排开的“乐队”时不时地配几个曲段,台下黑压压地挤满了看戏的人。这是一个看似不能再简陋了的戏台,演员们衣着简陋,只有站在舞台中央,声音才能通过吊在上面的麦克风传到台下;而台下连观众席都没有,有的人从自家搬凳子来坐着看,更多的人都选择了站着。我就是站着的,虽然一句也没听懂,可是却被吸引住,站了3个钟头。

  这是我第一次看公仔戏的场景。公仔戏就是我们常说的木偶戏,每年农历10月左右,村里为了给土地公送戏,会凑钱请人来唱公仔戏。我不是戏曲迷,但总会在送戏时一场不漏地天天守在台下听。平时在家中连雷州话都不会讲,却总感觉能看得懂表演内容。这让家里人大不理解,哥哥甚至取笑我说我这样做是因为太爱凑热闹了。我没打算搭理他,因为心里隐隐感觉到,站在台下的我对台上的表演从未有过陌生感,相反,这更像是灵魂深处系好的结。台上的演员灵巧地摆弄手上的操控棍使木偶伴着小曲有模有样地舞动;他们的脚像是代替了木偶的脚一样,一个踏步,一个踢腿干净利落;一段唱完,一旁就会传来流畅的乐声。仿佛是与生俱来的联系,让我即便听不出在唱什么,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想法,也能随着剧情发展而情绪起伏,我沉醉于此,沉醉于木偶精致的穿戴,沉醉于演员精湛的手法,沉醉于抑扬顿挫的唱声,沉醉于一旁又吹又拉的伴奏……我的沉醉,来源于我的乡土情结。

  为了听懂公仔戏,我开始学雷州话。想方设法地与会讲雷州话的人交流,爸爸总是嫌我讲的太难听劝我不要学;妈妈总说学了也没用不如多读读书。我也发现,这雷州话似乎比我想象中要难。对此,爷爷说:“你们这代人都嫌雷州话太土,不讲它了,我看啊,过不了多久就会失传的,公仔戏也一样,年轻人都不喜欢听,也不肯学。”听到这话,我心里升起一股惆怅,像是有什么正在慢慢从心里抽离。

  在百度百科上,对于雷话木偶戏的介绍寥寥数行,连图片都没有,跟别说视频了。关于木偶戏的信息是有一大堆,可一旦追加“雷州话”这个关键词,就一下子没有结果了,其冷门程度可想而知。

  书上说,一个城市要想发展,必须先学会包容,包容外界多样的文化,向先进靠拢。我不禁在想,我们雷州话木偶戏是落后文化吗?它是要在向“先进文化”靠拢的过程中被同化或消失吗?如果说被同化是必然趋势的话,那发展文化多样性又从何说起呢?我的大脑被一个又一个问号塞满,不知这个结该从何解起。

  去年的公仔戏团跟往年一样在祖庙前搭棚,我带着疑问跟往年一样坚持去听。台上咿咿呀呀地又唱又说,台下有的在看有的在聊。可是我感觉到好像有什么不一样了。正奇怪的时候,隐隐约约听到旁边的人讨论道:“这年头还有人学这个,真稀奇呀!”顺着他们的视线望去,发现了几个年轻的身影,他们有的在台上饰演旦角,有的负责给老前辈递递道具,给这舞台增添了不少生气。看着他们,之前的问题似乎有了答案。

  解决一切的,还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份乡土情结。因为它,我们都不希望发展了5000多年的文化精华在我们这代失传。尽管在这个追求革新,潮流指向瞬息万变的社会,木偶戏显得有点老旧,有点格格不入,但这阻挡不了它因为年轻血液的注入而重新散发出独特魅力的趋势。

  一方水土一方人,这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乡土情结不是那么容易被切断的,这份浓厚的乡土情结若凝聚起来,定会成为让家乡文化蓬勃发展的力量。

古树情结(第三篇)

  又是栀子花绽放的季节,斜斜的雨串将栀子花洗得洁净,高雅,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花香,月光的清辉轻轻洒向花瓣,她的皎洁与轻柔和谐地与宁静的夜融为一体,眼前的一切像是一幅似深蓝色为背景的油画,是那样的别出心裁,让我的心荡起波纹。

  还在沉浸于夜的静谧中的我,呆呆地立在雨伞下,眼帘中的景象使我又一次怦然心动。在栀子花下,一对夫妇共同撑着一把雨伞从远处走来,隐隐约约地看到身材魁梧的男士非常绅士地为女士披上了衣服,女士低下了头,仿佛在微笑,男士在女士头上印下了一个浅浅的吻,他们好像沉浸在了初恋当中……

  他们慢慢走近,在一棵栀子树停了下来,男士摘下一朵栀子花,轻轻别在了脸上印着红晕的女士头上,月光映出了女士温柔的面庞。我仔细一看,那原来是我的父亲和母亲。我心里猛地一颤,他们的皱纹仿佛被月光填平,焕发着年轻的气息。我倚在树旁倾听着他们的对话。“当年我们便是在这里相识,你还记得吗?”“当然记得,不过,你平时工作那么忙,自己的生日都不记得,没想到,还记得这个啊!”父亲低着头答道:“是啊,我平时太忙了,都没有时间陪你和孩子,让你受委屈了!”“说的什么话,我一点都没有抱怨,你那么辛苦为这个家,我感动还不及呢!”说着便靠在了父亲厚实的肩上,淡淡的梨涡荡漾着幸福的涟漪。

  听到这里,眼前的一切使我感动着,平日里严厉的父亲也有这如水的柔情,平日里坚强的母亲也需要爱的滋润。

  我希望下一个静谧的夜,伞下变成三个人,共同沉静在栀子花海中,享受着爱的温馨,美丽。

古树情结(第四篇)

  今年清明,父亲从老家带回许多照片,其中有一张是海边的一棵古树。他说这是他在海边找到的最后一棵古树,给我留作纪念,再过几年,那边开发成旅游区,就再也看不到了。

  看着眼前的照片,我热泪盈眶,手也不住地颤抖——这是我的家啊!这是我的根啊!

  自从进城以后,总是嫌弃乡下的闭塞落后,死活不愿回去,哪怕是清明,也总有借口推脱。只是十几年过去了,我们这些走出山村的晚辈,再也想不起当年家乡海边的古树根部,深埋着我们的记忆,深埋着我们多年的感情。

  想到这儿,我仿佛看见那海边的古树,寂寞而深情地挺立在那雪白的浪花上,默默地承受一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风霜雨雪,只为等待远游的后辈回来,轻轻说一句:"我回家了。”……

  如今,再次踏上故土,来到这辽阔的海岸边,寻根问祖,慰藉这站在海边的巨人,诉说着远离故土的悲伤和无尽的思念……

  那一年——好像是很久远的岁月,久到连我也记不清日子。年迈的爷爷小心翼翼的牵着我,在海边漫步。海边一大片高大挺拔的古树,郁郁葱葱,是一片坚固的长城,捍卫这一方水土,为我们遮风挡雨,似乎不畏凶猛的风暴,海浪的尖刀也撕不破一道口子。爷爷说,在他很小的时候,这些树就是这样子,好多年不变,像是他们的老祖先,看着村里几代人长大,离开,却看不到几个人回来,不,是从来也没人回来……他絮絮地说着,我似懂非懂。我那时并未懂得什么老祖先,只记得那一列列的古树高举双臂,像慈祥的父亲,为儿女洒下一片片绿茵,撑起一方天地。最后,爷爷严肃而认真地说,这是我们的根,人不能忘本。"爷爷,我永远不离开,我在这里,等他们回家。”……

  我天真的许下人生中的第一个诺言,一个我没有实现的诺言——只是,当时在我的意识里,有这些树的地方,就是家了。

  抚上那粗壮的树干,似是触摸到历史的痕迹。他一如既往,站在辽阔的海岸线上,凝视远方水天交接的地方,等待一个殷切的回归——他的孩子乘着巨大的客轮走了,一路上没有回头。他是一位贤士,在广袤的苍穹下以难以言喻的神韵,向我们昭示一部无字的历史和在这海边成长起来的文化。

  他在呐喊,他在悲伤的嚎叫,是在呼唤远方的乡亲?抑或是为了即将消失的文化而悲痛?

  我的眼泪滴落在这从土里突出的树根——这是我们的根啊!

  海浪拍打着礁石,却冲不跨这精壮的身躯,他是海边的灯塔,是海边耀眼夺目的标志。

  也许外人永远也不知道,那古树凝聚了多少历史,聚合了多少岁月,陪伴了多少子孙。但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他依旧深情,深情地守护着海边的小村,深情地滋养着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如果哪一天,游子乘着客轮从地平线上驶来,看见那一抹重重的浓绿,那就是家了。

  “让我们回家吧……”我轻轻的笑了,泪水淹没在雪白的浪花里,消失了。

古树情结(第五篇)

  在这个靠键盘就能轻松完成一切通讯功能的时代,我仍愿写一封信,将我的思绪,寄往远方。不为别的,只为心中那不愿失落的书信情结。

  曾记否,数行家信抵千金!在通信不畅的古代,一封书信因得之不易而弥足珍贵。诗人杜甫就曾发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那时,“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的劝慰,亦体现了时人对书信的珍视。彼时,一封书信往往要花上数十天甚至数月的时间,才能抵达,而当人们收到远方亲友传来的书信之时,可以想象他们的欣喜与愉悦。

  忆往昔,将来书信手拈着!在思想发生着激烈碰撞的民国时期,冰心、林徽因、张爱玲、苏青、鲁迅、梁实秋、林语堂、钱玄同等人便在书与信中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是民国文人才情的体现,看似刻薄无情,却让中国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年代。

  看今朝,松岛鹤归书信绝!在这个短信、微信风靡一时的时代,朋友之间的沟通简化成了诸如“晚上见”“明白”这样的短短几个组词;与父母的沟通,简化成了诸如“知道了”“别烦了”这样的冷冰冰的汉字。电子书信正“居高临下”地傲立在纸质书信面前,宣誓着它的霸权。更令人痛惜的是,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中,很多学生连最起码的书信格式都不会了,有的人甚至连书信都没有写过……

  此书未到心先到。书信越是遭受“冷落”,我的书信情结就越发强烈。精美的邮票、古朴的信封、丰富的文字,都一一成为我钟爱书信的缘由。即使在家里,我有时也会在父母的桌上留下一封我手写的信,表达我内心的情感:或提个小小的愿望,或给个重重的祝福,甚或偶尔只是纯粹地傲娇一下。

  蒙田说过,人生需要走走,停停,看看,想想。手写一封书信虽说费时费力,然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盅沙漏,让我不必去感受这个时代的如秒针般快速前行的节奏。愿烛火墨香相映处,每一份书信情结都能得到守护。

古树情结(第六篇)

  小时候,老家后面有一片竹林。那浓郁的一片绿让人好生喜欢。我常和小伙伴窜进竹林捉迷藏,也曾试图折断其中一根把玩,可始终没有成功。在与竹的亲密接触中,我产生了许多疑问。

  为什么它不易被折断?为什么再大的风和雨都不能毁了它?爷爷告诉我:“因为竹有节啊,一节节竹节使它始终挺着腰。”虽然听得似懂非懂,可从对竹有疑问开始,我便迷上了它。我开始单纯地收集竹的图片,开始学画它。

  到后来,我上了初中,离开了老家,离开了那片苍翠的竹林。可我却感觉我越发地亲近竹了。语文课本中总用“竹”来形容一个品质高尚的人——刚正不阿、坚强、不畏风霜雨雪……一个个词,许多许多人,都在不断地诠释竹的含义,而这些,也在逐渐地加深我对竹的理解。老师说:“做人就要像竹,一身清白,看似不堪一击,实则刚强不屈。”从那时起,我的心中,仿佛有一颗竹苗破土而出,净化了我的灵魂……

  现在,我高中,老家那片苍翠的竹林似乎被移作他用了,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那些关于竹的理解的词,也被时间狠狠地甩在了岁月里。似乎一切都变了,可心里那棵竹依然还在。它守在我心里,像一个正义的使者,指着我前方的路。

  在如今这个社会问题频出的时代,在如今这个全世界都在唤醒道德良知的社会,好像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到了保质期,开始变质。这时我开始明白,竹的意义不再只是刚正不阿,坚贞不渝,它更代表正义,代表一颗热忱的心!

  竹它轻声告诉我:老人倒了要扶,别怕,“良知”倒下不得不扶;小孩被撞要救,别怕,当“善良”奄奄一息时不得不救;自然灾害发生,别犹豫,要帮,要帮助涣散的人心重新凝聚!

  如今,一个东西流行起来,很快,但过时,也很快!可是,竹应该是永远的流行元素,我们每个人,都要在心里种一棵竹,挽救自己挽救他人。

  竹,是我心里的信仰,伴我久久,伴我们久久!

  而我永难忘怀的,仍是老家后院那一片风中摇曳的竹林……

------分隔线----------------------------
上一篇:千年一梦,墨香犹存 下一篇:时间都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