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作文大全,为您搜集最全面的优秀作文和作文素材。
雨枫文档网
当前位置:雨枫文档 > 高中作文 > 高一作文 > 守望,我心一片净土

守望,我心一片净土

字数:1000字点击:时间:2023-02-27

守望,我心一片净土(第一篇)

  当今社会人心多为物欲所蔽,失其清明,许多人随波逐流,早已徒具形骸。然,古今中外,总有一些不被物欲所迷,名利所惑,一生守护心中那一方净土的人。

  爱因斯坦将支票作为书签,居里夫人把奖章给孩子当玩具,在他们眼中钱财只是用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而科学与真理才是他们终身追求和奋斗的目标。“金钱不一定能制造乐趣,有时候,它们会成为阻碍。”爱因斯坦如是说。正因为他没有被金钱名利阻挡住追求科学的脚步,才有了相对论、量子论等影响世界的科学成果,被奉为科学界的泰山北斗,至今都让无数科学家难以望其项背。

  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被后人传为佳话。他没有向虚伪黑暗的现实屈服,以他淡然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才有了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的作品。君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的品格和作品,千百年来,成为无数人崇拜和研究的对象。

  陶渊明将他的忧伤转化为对生活的乐,而屈原的忧却是另一种情怀。屈原将自己的恨与痛,伴随着身体沉没于汨罗江的波涛中。他辞世前写的《哀郢》中说:“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语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这是英雄最后的哀叹。

  陶渊明和屈原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诠释了君子的忧与乐。但他们同样是追随着自己的内心,守护着他们心中的那一方净土。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的仁义也从来没有利益驱使。他们不忧物质之困顿,也从不因眼前的小利而放弃长远的抱负,只欣喜于灵魂的安逸与满足。金钱与信仰就像是秤两边的砣,而你的心就是那一杆秤。金钱看得越重,就会慢慢抛弃你的信仰。若是信仰至上,那金钱就不会再阻碍你追求信仰的道路。金钱名利就像是看似坚固的藩篱,只要有坚定的信仰,那些藩篱就会不堪一击。

  历史的天空总有璀璨的星光,历史的长河总在奔腾不息。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追求的从不是物质上的富裕。为了信仰他们愿意放下眼前的利益,哪怕穷尽毕生也要坚守心中的那方净土。钱学森、邓稼先等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先驱者,还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团队,都坚守着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虽然历尽艰辛,但无怨无悔,受到世人尊敬与学习。

  坚守一份信念,执着一种情怀,让我们继承和发扬先贤精神,守望心中的一方净土,提升生命的质量和品位,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乐。

守望,我心一片净土(第二篇)

  “追”追逐、追赶的意思,“星”美好明亮的样子,那么“追星”即意味着对光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有所追求就有所期盼,有所期盼就会充满希望追寻美好,即使身陷沟壑,依然仰望星空。

  那是一个硝烟弥漫的年代,群雄争霸英豪迭起;那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年代,百姓落难流离失所;那也是个百家争鸣的年代,人才济济群星闪耀,一颗至今光芒依旧的星,也闪耀在这个时代的天地山河间。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孔子用“仁”“礼”柔和而温暖的照耀着遍体鳞伤的土地,他用谆谆教诲“循循然善诱人”,他用一生宣扬大道……他虽逝去,但他永垂不朽。难道只有他向往美好吗?只有他向往礼乐文明的大同世界吗?是只有他至死不渝的坚持了下去,道路既险且艰,但他却走了一生。

  孔子该是每个人心中的星,他告诉我们“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求知精神,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准则,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执政理念。这样一颗闪耀了千百年的巨星,把光芒洒遍了每个角落,让我们在不同之地,感到同样的光和热。于是我们才会谦逊有礼,我们才会坚定不移。无论是在浮华喧嚣的城市,还是在宁静悠远的山庄,他都在我们身边,用千年不变的声音提醒着我们,那浑厚而低沉的声音是我们向前的动力。

  每个人心里都有星,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美好的追求。

  陶渊明有着追逐田园的美好向往,于是向着他心中的星追寻,追寻的道路虽然曲折,但是带给他也带给我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生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陈寅恪毕生追求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那颗自由独立之星,引领着他成就了他的品格、他的精神,也才有了《柳如是别传》,有了《元白诗笺证稿》和一系列对后世影响重大的作品。

  追求明星,即有一个追求美好的方向,可以是任何东西,任何人,只要他代表你心灵的美好向往,可以指引你走向远方。让你的心灵为这颗明星留下一片净土,时时灌溉刻刻用心。岁月纵变,沧海桑田,净土永存心间。

守望,我心一片净土(第三篇)

  心灵之窗,贵在透彻;人性之尊,贵在澄明。

  在这人山人海物欲横流,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今天,我们眼前出现的红灯绿酒,车流人海,逐渐取代了那些绿水青山、白鸟红鱼,越来越发达的现代技术和一天比一天完备的新型发明使人们完全脱离了野性的时代,走进一个文明安静却备受束缚的世界。

  透过这些人类智慧的种种产物,有时我们无需透过本真的双眼去看世界,人们物质生活的质量有所提高,但也因为这些方便而忽略了许多。人们少了花前月下,吟诗作对的幽雅情致,反而被世俗的物质洪流卷入其中。原本澄澈的双眼蒙上了一层阴暗的色彩,透过这双眼睛看见的,不是黑白对错,是非分明,也不一定看得见公平正义,真假善恶,看到的尽是些矫揉造作、粉饰太平的假象。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生的时候,心灵最为明净,双眼最为清澈,心灵的窗子也自然是明朗干净,但在后来的途中,因不同经历、不同际遇,那些窗子或早或晚、或多或少地被浸污、腐蚀,最终变了颜色,因此,我们透过窗所见之景,在模糊程度不同的窗子里,有的变得不太真实,有的变得模糊不清,有的则变得面目全非……由此可见,如果窗子蒙了尘,我们看不见真实的景象,如果心灵蒙了尘,我们更无法与人坦诚相待。

  我们之所以常常被假象所欺骗,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自身的曲解。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在每个人的脖子上挂了两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缺点,一只装自己的缺点。他把那只装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人们的胸前,另一只则挂在背后。因此人们总是能够很快地看见别人的缺点,而自己的却总看不见。

  我们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受自己的蒙蔽和欺骗,从而歪曲事实,做出不正确的判断,导致会让我们后悔的行为,也去再无法挽回,但如果你及时发觉自身问题,并做出弥补,遏制它继续萌芽生长,这就意味着你在未来不会再受它的坑害。但如果你继续带着这双蒙尘的眼睛看世界,你看到任何错误都不扪心自问,跌入一个恶性循环中,逃不出自己设下的陷阱,你永远不会发现原来出问题的是自己,你最终会遗憾,悔不当初,走向无底的深渊。

  心明如镜,擦拭心窗使其至明至察我们才能追本溯源看清事物的本真,方能大彻大悟,认清人生之真谛使灵魂纯净。细品清茗,悟人生之道而后豁然开朗,心明如镜神清气爽,让清风触及灵魂,感受顿悟后的快乐。

  唯有心之所悟,方能心如止水,处变不惊,初衷不该,孜孜以求,让双眼澄澈,让心窗敞亮,让灵魂伴随馨芳,为心灵寻一方净土。

守望,我心一片净土(第四篇)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不同。——赫拉克利特

  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盛情怒放着,如洗一般的长空下,黄的浪撵着绿的海,覆向羊肠田埂,激起馥郁的流香,在燥热又清凉的空气里,蜜一样发酵酝酿。白的花的蝶蹁跹其间,是击水的海鸥,低压盘旋,展翅翻飞。

  这样的海,生在那山峦的绵延中,生在我记忆的净土上,让我无尽痴迷,让我分外翼翼。

  携了行李在外的日子里,每每匆匆走过熟悉的路途,发现几株疏疏落落却开得明媚的油菜花时,我蹲下,凝视她舒展的蕊,闭了眼细细嗅吸她甜淡的体香——那一刻,我听见心中发出轻叹,因着那一丝丝的满足,也因着那一丝丝的落寞和遗憾。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雨滴到天明。”

  听雨,戴望舒听得江南烟雨的丁香愁怨;听雨,李清照听出黄昏细雨的梧桐戚伤;听雨,李商隐听表巴山夜雨的秉烛相思;听雨,我听想深林水库的一尾涟漪。

  还在吗,蓄水池里的大眼金鱼,是否还有无畏的稚儿探头惊叹你的悠闲自得?还在吗,浅流蕨藓下的八脚小螃蟹,是否还有探险的顽童惊扰你们的岁月静好?还在吗,各类野菌蓬生的一层松针,是否还有早归的学子踩着窸窣脆响游耍甚欢?

  当行路窒息在漫天风尘的水泥街道,当檐下有雨空灵的破碎声回荡暗室,当一抬首目光触及高楼林立后的青黛,我蓦地心下一酸,遥想起儿时的欢脱愉悦。而这回味,那样细水长流,那样一生隽永,那样不染尘埃。

  长途汽车碾过暗夜的清浅呼吸,尾随日光的长短影背,晃悠悠重回故里,停站相似的地方。

  我欢喜记忆的净土距离更近些许,然而我却不敢再多行一步。无论内心的渴望多么汹涌澎湃,无论流露的期许多么强烈明显,也无论耳听别人往回的消息时多么不甘嫉妒,我却是不敢多行一步。

  因为一步,可能便是深渊!

  钢筋水泥来势汹汹,满目的四季,消失得像巨蟒吞象般的惊天动地又仅在瞬息,不留余地,仅剩回忆。

  我怕,时代的建筑鳞次栉比,裁走乡间的静谧宁和;我怕,绝壁悬崖边的茂林修竹荒寂无人,山脊侧的白墙黑瓦已是残垣废墟;我怕,陌上花开,我缓缓归来,拿着旧钥匙敲响厚厚的墙,可远去的过往却告诉我:过眼云烟。

  无数个瞬间我静思回想,努力看清脑海那一幅山水帛画,说要故地重游,去寻每一年岁的足迹,去感知每一时节的幸福,去重温“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童年,去倾诉“艳阳时节又蹉跎,迟暮光阴复若何”的苦涩……我以为有心,就能拾起过往遗落的小幸运,可我却忘记,一切已经物是人非,一切都已不再。

  或许一次登山高瞰,“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情怀油然而生,连带着山脚下菜花极致铺呈如海的画面一闪而过;或许观看动漫情节,檐下随风晃动的风铃漾着清凉,漾出记忆里的一串水泡;或许如常步行路上,忽地想到曾经光着脚丫在河滩疯闹……

  我放弃踏上记忆去寻觅旧迹,但我知道,回不回归已无意义。那一片净土,早早扎根在内心深处,由我,独自深情守望。

守望,我心一片净土(第五篇)

  刚进入书店,我就被《日月》深邃的封面颜色吸引了。简单而不死板,鲜明而不奢华的封面让我立刻就买下了它。伴着书香,我沉醉在《日月》里。

  《日月》是安意如用清丽典雅的散文语言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日月》这本书故事简单,语言清澈。行文如汩汩泉流,华丽温暖而清碧灼人。它讲述的是天资聪颖,沉稳无私,外表漠然,而内心却热烈而坚定的尹长生对尹莲的那份跨越年龄差距,超越身份的爱。在追逐的过程中,他迷失自我,却又寻找自我,拯救自我,最后超脱自我。在他深感与生俱来的孤独,心灵上失去了精神支柱时,他萌生摆脱世俗的束缚、内心欲念的执障之恋,已然放弃一切,寻根溯源,踏上修行之路,走回觉悟之途。通过尹长生挣脱贪念的执障,最后回归心灵的安静,表述了作者多次进藏朝佛、转经,最后皈依藏传佛教的感悟。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毋宁说这是一曲从心灵深处流出的清泉,冲刷着人们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和与日俱增的焦虑感,从而确认内心的归宿,安意如坦言,“若说这五年来,我最大的变化,不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女子,成为畅销书作家,不是身份际遇的改变,而是我逐日确认了自己内心的归宿,找到了可以信守奉行的信仰。”这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乡关的探寻。

  人生匆匆数十载,在岁月的奔波中,一定要守住内心的自己。正如安意如所说的,那些在人世间滚打摸爬的人,是否守着心中的最后一方净土、一丝光明?是否会在寂静无人处独自叹息甚至咆哮?但至始至终没有觉悟,自己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真的是那至高无上、手握大权的统领者?但这又是与别人钩心斗角、处处提防得来的。来世,我愿做个清清淡淡的人,没有过多的欲望,住在一个小木屋里,捧上一本书,坐在窗前,细细品味。或许要经过各种跌宕起伏,才换来这样的生活,看透人间冷暖,超越自我,此后长生。

  现实的一切都是历练,我们不能逃避现实,终究要明白,唯有懂得自己,才能谅解他人,唯有宽悯他人,才能解脱自己。因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自己阳光和阴晦的一面,如日如月。我们可以允许自己困惑,怀疑,但心中不能倦意,懈怠,依旧要真诚相信:只有领悟了真诚,才能超脱自我。告别欲望,在最接近佛的位置,尚存一方净土,那是令所有世人心驰神往的。最难的是放下,最容易的也是放下,放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后,得到的便是一方净土,昔念若水如沙,随风逝去。

  或许在尘世中,就应当保持着那一颗本源之心,“在人群中有独处的心,独处时有人群的爱”,这也是颇有佛学见解的台湾作家林清玄的话。在爱与宁静中织出一支美好的乐曲,奉给心中的净土。

  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心中佛,在这个灯红酒绿的浮躁红尘中使内心保持清醒和柔软,才是至真至诚的寂静和欢喜。你是否还找得到自己内心的那一片净土?

守望,我心一片净土(第六篇)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净土,那里珍存着他最宝贵的东西——价值观和同情心。

  一个人对事物的客观价值的评价是价值观的体现,而同情心则发于内心的怜悯情感,这两者相加则凑成了只存在于高等生物社会的道德。

  那是明辨是非的一把利剑,那是照出善恶的一面铜镜,那也是人类文明的试金石。道德是人类判断是非的第一准则。当我们只有极短的反应时间,价值观会迅速给予最本能的反应,而同情心又会先于法律意识来促使我们怜悯其中弱势的一方。因为道德是我们基因序列中隐藏了数万年的进化密码,每一件身边发生的事件又会潜在帮助优化道德准则,而法律仅仅是后天灌输的一份无法就事论事的没有情感的条例。法,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极客观的条文规定,但心中的道德却因其主客观的互为依存而更为主要。

  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充沛情感源于价值观和同情心与真实现状的摩擦。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理想是乌托邦式价值观的完全体现,它与现实碰撞所激起的火花便是人类思考的源泉。道德困境的存在激发了人们不断思考的欲望,先知其不足方能改之,道德观念也会在思考中不断修正。哲学不是虚无缥缈的玄学,而是对于道德观的不断探索。正如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而思考就源于价值观和同情心。

  “我不担心人工智能能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顾后果。”这是苹果总裁库克曾经公开发表的言论,的确,人类与计算机的最大区别是人类拥有道德底线。计算机固然可以完成许多人类无法达到的精密工作,但它到底只是一个没有灵魂依靠程序工作的机械,它都不能称为生命体,因为它永远无法拥有价值观和同情心。那当下的我们必须思考: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中我们最本真的价值观和同情心是否依旧坚挺?道德标准必须不断改进,但不能丧失。失去道德的我们与计算机无异,甚至不如能上天入地的计算机,所以请坚守价值观和同情心,那是心中的净土。

  或许有人会好奇在争名夺利的当下,价值观和同情心有什么用?我想,它们是爱,是暖,是燕子在梁间呢喃。因为有了最高的理想境界。文学乘着云朵在清风吹拂下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每一声轻吟浅唱述说着我们对世界的期盼,每一声怒吼咆哮发泄着我们对生活的不满,即使生活的转轮不紧不慢地滚动,我们的心灵都得到了前所未有静谧。

  艺术亦是如此。你可曾听出巴赫的《D大调第三协奏曲》中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你可曾从《睡莲》中看出莫奈的惬意安适?如果价值观更多情况下是一道判断正邪的内心标准,那么同情心则大多使艺术于心灵中萌芽。因为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爱与关怀。那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在创造者手中化为一件件艺术品。”生活中不缺乏美,总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价值观和同情心是艺术的摇篮。

  当然,价值观和同情心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塑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价值观教会他正直、坚韧、勇敢、砥砺前行,而同情心携来善良、乐观、悲悯、虚怀若谷。价值观以坚定的姿态守卫正义,同情心则如”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水,在崎岖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坚守本真。人,为何生而为人?因为他懂得不断修正价值观,他生来拥有一颗悲悯的同情心。

  正在当今社会中砥砺前行的每个你,请记住,不论风暴、雨雪、霹雳,也不论雾霭、流岚、虹霓,都请守望心中的净土,因为这是你最宝贵的财富,也值得一生来守望。

------分隔线----------------------------
上一篇:听时代说话 下一篇:汉字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