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作文大全,为您搜集最全面的优秀作文和作文素材。
雨枫文档网
当前位置:雨枫文档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麦鼓头

麦鼓头

字数:500字点击:时间:2023-07-25

麦鼓头(第一篇)

  在黄岩宁溪,有一种特色小吃叫麦鼓头,它是由雪白的面粉和香气扑鼻的梅干菜做成的圆圆的饼。之所以叫他麦鼓头,是因为在煎烤的过程中,麦鼓头会受热,中间像气球一样膨胀起来。

  麦鼓头原先是山里人的干粮,那时山路又险又陡,凹凸不平,不方便回家吃饭,也不方便带盒饭,麦鼓头既干燥又耐饥,适合人们食用。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山里迷了路,还品尝过麦鼓头呢!

  麦鼓头不但携带方便,而且还很容易制作呢!先抓一把事先做好的面团,用手揉圆,在面团中间捏出一个洞,做成碗状,再用勺子把事先用梅干菜和肉做成的馅放进“碗”里,把“碗”上部渐渐收拢闭合。接着,用手把面团压平,用擀面杖擀成大饼的形状。然后,把麦鼓头放进平底锅里,用文火烧,不停地翻动。不一会儿,麦鼓头就变成了淡黄色,并发出轻微的“咝咝”声。再过一会儿,麦鼓头的黄色越来越深,也多了几个黑色的斑点,好像一个金黄盘子里撒了几滴墨水。又过了一会儿,麦鼓头上出现了一个个小洞,一股股又香又烫的热气从里面冒了出来。如果这时把小洞堵住,麦鼓头就会像正在充气的气球一样越来越鼓,好像一个小山丘。这时把小洞松开,麦鼓头又会像漏了气的气球一样,中间慢慢变平。最后,把麦鼓头继续翻面,就可以出锅了。

  做好的麦鼓头两面金黄,上面有几个黑点,还有一股香喷喷的味道。咬一大口,麦鼓头又香又软,里面的馅咸咸的,非常好吃。

  “此饼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麦鼓头真不愧是远近闻名的特色小吃!

麦鼓头(第二篇)

  在黄岩宁溪有一种民间特色美食,叫麦鼓头。它是用面粉、梅干菜做成的又圆又大的饼。它为什么叫“麦鼓头”呢?那是因为它在锅里煎烤时,会因受热膨胀而鼓起来。

  原先,麦鼓头是山里人的干粮。那时,山路难走,山里人外出干活时不方便回家吃饭,而麦鼓头既干燥不易坏,又便于携带,而且还非常好吃,所以他们干活时都喜欢带着麦鼓头。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还品尝过它呢,对它大加赞赏。

  麦鼓头不但携带方便,而且还很容易做。首先,准备好材料。然后,把水和面粉混在一起,用力地揉,等面粉和水揉得均匀,面团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那就揉好了。之后,再摘取一小块面团,把面团做成一个空空的“小碗”。随后,在“小碗”中放一些梅干菜,再把“碗口”给包起来,这样小碗就成了一个带馅的“小包子”。最后,用双手叠起来将“小包子”压扁,再把压得薄薄圆圆的饼放在炉子上的平底锅里煎烤。一边煎,一边往饼上涂糯米粉,还不时翻动,这样煎的饼会弹性十足。过了两分钟,麦鼓头“吃饱喝足”了,它的“肚皮”就鼓了起来。这时,麦鼓头就做好了!

  刚烤出来的麦鼓头穿着焦黄焦黄的“衣裳”,闻起来有一股浓浓的梅干菜的香味,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轻轻地咬一口,软软的、糯糯的、油滋滋的,可美味了。

  麦鼓头不愧是宁溪的特色小吃,我们大家可爱吃了!

麦鼓头(第三篇)

  在黄岩宁溪,有一种特色美食——麦鼓头。它是由雪白的面粉和香气扑鼻的梅干菜做成的圆饼。之所以它叫麦鼓头,是因为它在锅里受热时,内部空气膨胀,会使它鼓起来。

  麦鼓头原来是山里人的干粮,当时山路凹凸不平,所以干活的人不方便回家吃饭,也不方便带盒饭,而麦鼓头既干燥又耐饥。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迷路时还吃过麦鼓头呢!

  麦鼓头不但携带方便,而且很容易制作。首先,把麦粉倒入一个盆子里,加入少许温水,用手向同一方向把麦粉做成面团。再揪下一小团面团,放在手心里搓成一个小球,然后捏成一个碗状。用勺子盛了一勺事先炒好的馅料,放入“小碗”里,用双手先将“小碗”的口子捏紧搓成“包子”,再放入手心里重新搓圆,在“小圆球”上洒下少许粉,用擀面杖把“小圆球”擀成饼状。所有的饼都做好了,就该煎了。先将饼放入锅里,用木勺一会儿翻这面,一会儿翻那面,饼就像一个小孩子的小白脸一下子变成了中年妇女的黄脸。

  煎了好久,终于可以吃了,拿起麦鼓头,就闻到了梅干菜的味道,那焦黄的麦鼓头,会使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咬下一口,表面很脆,但里面的馅料却十分的美味。不过,它真的干,很适合当干粮。

  麦鼓头不愧是民间特色小吃,太好吃了!

麦鼓头(第四篇)

  在黄岩宁溪,有一种特色美食叫麦鼓头,它是把梅干菜夹在面团中间做成的圆圆的饼。因为它在煎烤的过程中,中间会因受热而鼓起,所以这种特色美食的名字就随之而来。

  古时候,山里的路又险又凹凸不平,山里人出去干活不方便回家吃饭,就把这种干燥、吃下去又容易饱的麦鼓头带上当作干粮。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山里迷了路,还品尝过麦鼓头呢!

  麦鼓头不但携带方便,而且容易制作。第一步:准备食材。把梅干菜等食材切碎,放进一个大盆里,倒入调料,搅拌均匀。第二步揉面。倒出适量小麦粉,加入一些水,边加水边揉,直到成为面团。第三步:做麦鼓头。把面团揪下来一块,捏成碗状,往凹陷下去的地方加入准备好的馅料,封上口,用擀面杖擀成薄饼。第四步:煎烤。把麦鼓头平摊在平底锅中,每隔1-2分钟翻一面,直至中间鼓起。

  麦鼓头出锅喽!刚才肚子还鼓鼓的麦鼓头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瘪了下去,香味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抓起麦鼓头就往嘴里塞。顿时,肉香、麦香、菜香、油脂香填充了我的嘴巴。我三口两口就把整个饼吃完了,仍觉得回味无穷。

  对古人来说,麦鼓头仅仅是一种果腹之食;而对今天的我来说,它却成为了我口中的美味佳肴。我不禁感叹:此饼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

麦鼓头(第五篇)

  在黄岩宁溪,有一种民间特色小吃叫麦鼓头。它是用雪白的面粉和香气扑鼻的梅干菜做成的圆圆的饼。为什么它叫麦鼓头呢?因为它在煎的时候,会膨胀起来,所以叫麦鼓头。

  麦鼓头以前是山里人的干粮,因为山路凹凸不平,人们不方便带盒饭。而麦鼓头既能充饥又携带方便,便成为了山里人外出干活的食物。传说在乾隆下江南的时候,乾隆皇帝还品尝过麦鼓头呢。

  麦鼓头不但携带方便,而且制作简洁。上个星期天,我和妈妈就做过一次麦鼓头。我将韧白细腻的小麦粉和糯米粉揉成一个大面团,妈妈把猪肉、梅干菜剁得又细又小,放进锅里面行翻炒,香气闻着十分诱人。

  先把一块面团揉成圆滚滚的小“皮球”,再把“皮球”捏成“小碗”,然后用勺子盛一些馅,放进“小碗”里,把“小碗”封口,最后用擀面杖把它卷得圆圆的,薄薄的,就可以放进锅里煎了。煎的时候,火要小小的,还要经常给麦鼓头翻面,以免一面还没熟,另一面就变成“包公脸”了。若是它像一只大青蛙似的鼓起了圆溜溜的白肚皮的话,就说明麦鼓头已经熟了,可以出锅了。

  麦鼓头出锅了!我把麦鼓头放进盘子里,拿起了筷子,大口大口地咬了下去。嗯!真好吃,葱的香,梅干菜的酸……全都包含在里面了,让人回味无穷。

麦鼓头(第六篇)

  在黄岩宁溪,有一种远近闻名的小吃叫麦鼓头。它是由面粉加梅干菜做成的圆圆的饼。在煎的时候,饼中间受热膨胀而鼓起,美其名曰“麦鼓头”。

  麦鼓头一开始是山里人的一种干粮。山里人出来干活,因为山路崎岖,既不方便回家吃饭也不方便带着盒饭,而这种麦鼓头非常干燥,存放时间长而且携带也很方便。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山里迷了路,也曾吃过麦鼓头呢!

  麦鼓头不但携带方便,而且很容易制作。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家做麦鼓头。取适量的面粉放进盆子里,倒入温水,边倒边揉,等面粉成团后,盖上保鲜膜,又大又白的面团像一个胖娃娃静静地躺在盆子里。

  在醒面的过程中,我们还做了馅。首先把肉剁成末,把梅干菜切成丁,一起放进锅里翻炒。掀开锅盖,一阵梅干菜的香气扑鼻而来,立刻勾起了我的小馋虫,令我垂涎三尺。

  开始包饼。我先抓一把事先做好的面团,揉成小球,中间按个小洞,做成碗状,四周要捏薄。再用勺子舀来一些馅放进“小碗”中,四周往中间收并捏紧,这样馅儿就不会露出来了,然后用擀面杖擀成扁圆形。妈妈告诉我:擀饼是个技术活,擀轻了摊不开,擀重了就露馅了。

  当平底锅烧热后,把麦鼓头放入锅中煎,不一会儿就听到“滋滋声”,麦鼓头也开始露出淡黄色的外壳。翻转另一面继续煎,反复几次,麦鼓头开始鼓起来,像一个大玉盘,又像塞满东西的口袋。麦鼓头金黄的“外衣”越来越深,“肚皮”越来越鼓,香气越来越浓。麦鼓头马上就可以开吃了。

  终于出锅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不管它多烫,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梅干菜的味道真浓郁,饼皮很有嚼劲,好好吃啊!还没细细品味,一个麦鼓头就已经下肚了!

  麦鼓头真不愧是宁溪的特色美食!

------分隔线----------------------------
上一篇:我家的“老顽童”(甄选六篇) 下一篇:包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