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作文大全,为您搜集最全面的优秀作文和作文素材。
雨枫文档网
当前位置:雨枫文档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我的胡同情结

我的胡同情结

字数:800字点击:时间:2023-04-18

我的胡同情结(第一篇)

  “卖冰糖葫芦啰!卖冰糖葫芦啰!”听到这样的吆喝声,你是否会想起大街小巷,以及那些把大街小巷就串联起来的北京胡同?

  非常有幸,春假期间,我跟随旅游团走进了北京胡同。看似普通的巷子,可是如果你仔细去品鉴的话,就会发现其浓厚的人文底蕴。北京的胡同,有数百年的历史,胡同里的四合院,大部分建于清朝初期,规模宏大。轻轻触摸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似乎都能感觉到穿越历史时空而来的那种神秘气息。

  胡同,也叫里弄或巷,用于联结不同的居民区或四合院。其中的南锣鼓巷,是一条非常著名的胡同,在北京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天晚上都是人满为患,巷子里头儿卖的风铃、镜子、手镯、手链等等小玩意儿,生意好得不得了。北京烤鸭、涮羊肉、爆肚、炒肝儿、炸酱面等等北京特色小吃在这儿也均有卖,整条胡同飘着阵阵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我比较喜欢的有冰糖葫芦和涮羊肉。冰糖葫芦甜甜的、酸酸的,外酥里嫩,非常美味!涮羊肉味道微咸、肥肉几乎没有,嚼感十足,越涮越美味!

  我曾想,一条普通的巷子是如何流传到今天的呢?也许,是人们喜欢这儿丰富多彩的玩意儿,或是这儿美味的小吃。也许,大多数人喜欢这儿是因为这里的热闹气氛,能带给人们留下深深的回忆。也许,这就是胡同里那小小的狭窄地儿的奇妙之处吧。

  行走在北京胡同,亲身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体验难以用文字来描述的奥妙,实在过瘾!

我的胡同情结(第二篇)

  看遍了高楼大厦,再来感受这红砖小房;坐遍了汽车飞机,再骑一骑这老式自行车;走遍了千山万水,再来温故这美好的岁月胡同。

  ——题记

  这是三条像双胞胎紧紧靠在一起,便外貌相似的小胡同,很小很窄,小到毫不起眼,窄到最多只能够两个人并肩走。

  胡同内外大不相同,就像两个世界。胡同里空气清新,有着专属于自然的清香,知了喊着热,鸟儿唱着歌,更是使气氛热闹了起来。而胡同外则不同,汽车的鸣笛声轰轰作响,闹的人心烦意乱,胡同里的人过着慢生活,他们在工作的同时也享受着;胡同外的人过着快生活,他们行路匆匆,不会因为风景而刹车停住脚步,胡同内外的区别可真大啊。

  胡同不仅自己就像一个小世界而且他还是有着漫长岁月的胡同。一直都住在这条胡同里的里奶奶用苍老却又地道的兴化话说:“我一直住在这儿,话说起来,这小巷子呐比我都大呢!我家在这儿都住了几代了。这胡同一直在兴化。城里拆了那么多地方盖大楼,大概就剩下这三个靠一块儿的小胡同没动手啦!我们住在里头倒也过的清闲。在家里种种菜养养鸡,每天早上就到后面的菜市场卖点青菜萝卜,也快活的很。这胡同里都是我们这些个年纪的老人,有事没事拉拉家常,散散步,别提有多惬意了!这地儿啊,虽然没你们外头什么大楼好,但咱在里头也高兴!说实话,这胡同真是老了,拿砖头恨不得都被晒脆了呢!”

  蝉鸣未停,岁月未满,无论兴化这座城未来如何,这三条胡同都在。岁月胡同,并没有停下记录岁月……

我的胡同情结(第三篇)

  不同于大城市的繁忙与匆匆,位于市中心的胡同却有着不一样的文化韵味,情系胡同,品一品它别具一格的慢生活与旧时光。

  凉晨、青瓦、碧树。胡同的清晨是我的最爱。夏天的清晨还有一些凉意,天刚蒙蒙亮,不知是不是阳光的原因,所有的一切都笼上了一股薄薄的雾气。踏在青砖上发出的声音在这个清凉的早晨格外显眼,周围的绿瓦都被岁月薰成了舒缓的黛色。檐下的蜘蛛网和着微风,是否能奏出些声响。杨树下的老自行车,斑驳的白墙上趴着打盹儿的白猫。都不禁让人放缓脚步,融入其中。远远的就能听到骑着三轮车的小贩的叫卖声:“豆浆油条麻团嘞…来来来……”似乎唤醒整座城的不是公鸡报晓,而是胡同售卖早餐小贩。

  躁午、鸣蝉、倦扇。胡同的正午会使任何一个人感到困倦,就连早上在门口穿着马褂下象棋的老头们,也都各自回到家中午休了。搬一把躺椅,拿一把大蒲扇,便是午休的最好装备。老大爷打开收音机,调到那个几十年不变的频道,躺在椅上,手拿着蒲扇一晃一晃的,鼓出一阵阵凉风。收音机里有些参差的京剧,和窗外响亮的蝉鸣声,似乎都是最好的催眠曲。大爷手中的蒲扇又晃了几下便不再晃了。躺椅也渐渐停止了摇摆,这时正午的胡同又会夹杂着这独属北京老大爷的鼾声。

  安夜、流月、碎星。胡同的夜晚是最让人感到舒适的,搬一把小木凳,和奶奶坐到大门口,看着天空中细碎的星子闪烁着,围在轻若云烟微弱的月的旁边,点缀着一成不变的夜空,这时候奶奶就会开始絮絮叨叨地讲自己年轻时的故事,有时讲到兴处,还会绽开一抹笑,似是昨天刚发生的事。小孙女也会一边晃她的小凳子一边听奶奶讲,时不时插上几嘴,等到月光淌在青砖上的潺潺流水流向远方时,人们才会搬着小凳子回家休息,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情系胡同,岁月的沉淀让它一天天的变老,变慢,但它所拥有的,却是大城市所缺少的,享受岁月静好的生活方式与节奏。

我的胡同情结(第四篇)

  胡同在我的脑海里是悠扬的叫卖声和货担里变戏法似层出不穷的好玩的、好吃的东西,是雨滴打在地面上的清脆的音乐和飘在墙壁上斑驳的图案,是小伙伴们肆无忌惮地奔跑玩闹和爷爷奶奶越来越远的叮嘱声……胡同,是承载着童年的梦想和长大后的回忆的“时光隧道”。

  说起胡同,总觉得装下的是老舍先生笔下的那地道的京味,不同于戴望舒诗歌中浪漫的雨巷,或者充满海派文化的里弄。胡同里的家长里短、世态炎凉就好像是一幕幕历史题材的现实剧,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虽然不经意却总能够在记忆中顽强地占据一席之地。

  暑假和爸爸妈妈去北京旅游,没有去故宫,没有去颐和园,却专程去穿了几天胡同。虽然没有了糖葫芦的叫卖声,更没有八旗子弟的招三惹四,偶尔在不起眼的“苍蝇小馆”里和大爷大妈聊聊“家事国事天下事”,也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胡同里的北京人似乎更加古道热肠,他们对于“皇城根下”这四个字的理解极为朴实和可爱。你找大妈问个路,会有三四个大爷大妈给你出主意,而且必然会有一个热心的大爷或者大妈一直把你送到胡同口,还远远地冲你指着方向,就怕你走错方向拐错弯。

  当然,胡同并不是北京的“专利”。全国各地都有这种神奇的“巷道”。可能是被“酒香不嫌巷子深”影响,每到一处我就会到处找这种隐藏在巷子深处的惊喜——可能是一家不起眼的传统美食小店,可能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民间手艺人小摊,可能是一处看似摇摇欲坠却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额祠堂……在这些地方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情。他们没有华丽的装潢,没有吸引人的广告,有的甚至是人迹罕至,但是这些并不能改变他们的信念,就这么几十年、几百年地坚守着。在他们身上,感受不到过度物质化带来的功利,相反他们淡然而坚定,也许有一些寂寞,可一颗初心、匠心足以支撑他们年复一年,一代复一代。

  胡同文化反映的是最普通的市井文化,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不高级、不精致,但是它真实,因为就是平凡人的生活。《胡同的故事》中这样一句话形容胡同:“外面十分简单,里面十分复杂;外面十分平凡,里面十分神奇。”也许正是胡同文化历经历史尘烟依然风采依旧的关键吧。

我的胡同情结(第五篇)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旧的红砖土瓦轰然崩摧,新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工业巨兽正咆哮着吞噬着这座城市,但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胡同,那么有一些古老而又珍贵的东西也会随之消失吧!

  初次认识胡同是在很小很小的时候。那是在我姥姥家。那里的胡同,并不如城中心的胡同一般横平竖直、方方正正;而是曲折回旋、横纵交错,仿佛是一个谜宫,深深吸引了我。于是,在胡同中追跑玩闹就成了我儿时的一件乐事。等到累了、倦了,随时可以向相熟的邻居讨个玉米、粽子什么的,便觉得格外香甜。夜深了,我坐在房顶,识那漫天的繁星。忽然一道火光闪过,随着一声巨响,天空中绽放出五彩斑斓的巨幅夜花。每每随长辈出门,他们似乎认识每一位迎面而来的邻里……这份惬意、安心、亲切与逍遥,正是胡同给我的童年记忆。

  第二次认识胡同是因学业问题搬进了城里,此时,我眼中的胡同,不单单是那份童年的欢乐了,而是脱变成了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城中心胡同井然有序的布局,让我体会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以及帝都设计之初便已存在的威严;胡同的一个个名字,或是按形状,或是按标志物,或是按其功能,或是按其间的名人轶事,让我觉得格外顺耳。胡同中时隐时现的吆喝声,也是一种岁月深处的悠长记忆。走进胡同中的宅子,我便被一间间四合院深深折服——墙的高低薄厚,是先人们经验的汇集;其中屋的分配,又是华夏尊老传统思想的体现……

  当然,我也曾去那护国寺,品一品那可口的小吃;也曾去那南锣鼓巷,瞅一瞅老北京夜生活的绚丽多姿;亦曾逛过北京的乐器街……无论是哪里,都不难让我看到老北京胡同文化的丰厚美丽。

  瓦砾、碎片、红砖块……昔日的青砖红瓦化为一片废墟,散落在白色的地基旁。就连以前曾见过的那颗参天古树,也不知了去向;耗费百年建立起来的秩序,最终沦为了一片虚无……目睹这一幕,来调查胡同保护情况的我们,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远处,挖掘机仍在轰鸣着、咆哮着,又一座古迹被现代化的洪水冲得支离破碎、荡然无存。几个工人在废墟上围起了巨大刺眼的广告布,昭示着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高档别墅区……我们呆若木鸡地举起相机,想留下它们最后的身影。然而我们能如何呢?回到学校,向全体师生做一次研学报告?这又能挡住正在施工的工人还是能牵制住背后巨大的房地产利益链条?我默默俯下身去,拾起一个破碎的瓦片,悄悄揣在兜里,像是拾起了一片历史——破碎的历史。

  也许发展是时代的必然,是改变生活条件的必经之路;但是,我们可不可以在果腹之后保留些属于我们东方独有的韵味;可不可以不要让几代之后的年轻人遥望四方,却找不到一丝精神的故乡?

  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胡同,那么可以说我们便失去了生长的根系。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根系,我们和广袤大地上的其它民族还有何区别,而早已忘本的我们又以何宣称,我们是炎黄子孙?

  如果有一天没有个胡同——我不敢想,也不愿想……

我的胡同情结(第六篇)

  胡同在我的脑海里是悠扬的叫卖声和货担里变戏法似层出不穷的好玩的、好吃的东西,是雨滴打在地面上的清脆的音乐和飘在墙壁上斑驳的图案,是小伙伴们肆无忌惮地奔跑玩闹和爷爷奶奶越来越远的叮嘱声……胡同,是承载着童年的梦想和长大后的回忆的“时光隧道”。

  说起胡同,总觉得装下的是老舍先生笔下的那地道的京味,不同于戴望舒诗歌中浪漫的雨巷,或者充满海派文化的里弄。胡同里的家长里短、世态炎凉就好像是一幕幕历史题材的现实剧,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虽然不经意却总能够在记忆中顽强地占据一席之地。

  暑假和爸爸妈妈去北京旅游,没有去故宫,没有去颐和园,却专程去穿了几天胡同。虽然没有了糖葫芦的叫卖声,更没有八旗子弟的招三惹四,偶尔在不起眼的“苍蝇小馆”里和大爷大妈聊聊“家事国事天下事”,也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胡同里的北京人似乎更加古道热肠,他们对于“皇城根下”这四个字的理解极为朴实和可爱。你找大妈问个路,会有三四个大爷大妈给你出主意,而且必然会有一个热心的大爷或者大妈一直把你送到胡同口,还远远地冲你指着方向,就怕你走错方向拐错弯。

  当然,胡同并不是北京的“专利”。全国各地都有这种神奇的“巷道”。可能是被“酒香不嫌巷子深”影响,每到一处我就会到处找这种隐藏在巷子深处的惊喜——可能是一家不起眼的传统美食小店,可能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民间手艺人小摊,可能是一处看似摇摇欲坠却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额祠堂……在这些地方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情。他们没有华丽的装潢,没有吸引人的广告,有的甚至是人迹罕至,但是这些并不能改变他们的信念,就这么几十年、几百年地坚守着。在他们身上,感受不到过度物质化带来的功利,相反他们淡然而坚定,也许有一些寂寞,可一颗初心、匠心足以支撑他们年复一年,一代复一代。

  胡同文化反映的是最普通的市井文化,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不高级、不精致,但是它真实,因为就是平凡人的生活。《胡同的故事》中这样一句话形容胡同:“外面十分简单,里面十分复杂;外面十分平凡,里面十分神奇。”也许正是胡同文化历经历史尘烟依然风采依旧的关键吧。

------分隔线----------------------------
上一篇:我的一家 下一篇:阿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