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雨枫文档文档大全教案文档内容页

《赠刘景文》教学片断设计

2024-01-06 10:51:02教案文档访问手机版打开翻译

《赠刘景文》教学片断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 10 个生字,会写 6 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之外的古诗。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体会诗的韵味和意境。

  [教学准备]

  有关文中重点词句的影像资料、字词卡片、田字格。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导入新课

  1.背诵诗文。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精练,含意深刻,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谁愿意绘声绘色的背诵一首古诗?(自由背诵)谁会背诵苏轼的诗?

  2.了解诗人。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随便说一说。(苏轼,号东坡居士,人们又叫他苏东坡,我国宋代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大诗人。)

  3.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

  二、激发兴趣,初步感知

  1.理解诗题。

  (1)齐读课题。(注意“赠、景”的读音。)

  (2)你想怎样学会“首、刘”两个字?(学后汇报交流,书写,并扩词。)

  (3)说说诗题的意思。

  2.播放课件。

  (1)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教师讲述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一天,苏轼和朋友聚会,其中的一位叫刘景文,学问渊博,诗写得非常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看到外面美丽的景色后,诗兴大发,便提笔写下这首诗,赠送给刘景文。)

  3.配乐朗读。

  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首诗?听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初读课文,了解诗意。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标出,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

  (2)反复读记,易错字音。(圈画出易错的字音,多读几遍,并让同一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采用多种方法识记。)

  (4)自读课文,圈画词语。(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5)小组合作,理解词义。(反复朗读,结合画面理解词意,重点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6)汇报交流,质疑问难。

  ①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目的。

  ②读字卡:刘 首 菊 残 君 橙 橘 枝 记

  ③读词语:姓刘 首先 首长 秋菊 残花 君子 国君 橙色 橘子 树枝 记住

  ④编字谜:以小组为单位,看哪组编得又多又好。

  ⑤质疑问难,探讨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2.反复朗读,感受意境。

  (1)教师配乐诵读,感受韵律、节奏、意境美。

  (2)学生模仿朗读。自读、同桌互读、组内比赛读。

  (3)指名读,师生一一评价、导读,学生再练读。

  (4)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棒!

  3.朗读品味,体会诗情。

  (1)播放优美的古筝曲,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朗读,边读边想象诗情画意。

  (2)组内读,评价、指导,再读。

  (3)分组读,分男、女生读,指名读等形式练习读。

  4.想象诗境,背诵诗文。

  (1)边想、边读、边背。

  (2)指名背、齐背。

  (3)配乐有感情的朗诵、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背诵苏轼的诗、词和描写秋天的诗词。

  2.背一首李白的诗《子夜吴歌》。

  子 夜 吴 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朗诵这首诗。

  (2)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首、刘、枝、记”的结构和应注意的问题。

  2.学生说一说,怎样书写。

  3.教师指导范写,学生观察。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六、教师小结,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2.谈谈收获。

  3.学生质疑,引导解答。

  七、作业

  1.背诵李白的《子夜吴歌》。

  2.搜集杜牧的资料。

《赠刘景文》教学片断设计 第2篇

  【教学片段】

  师(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枫树的叶子红了,一大片的非常漂亮。

  生:我看到了那一片黄色的是菊花。

  生:我觉得那一片红色的不是枫叶,应该是桃花,我看过桃花开了,就是这样一大片,红红的,很漂亮。

  生:我看到了一片的荷花,开得红红的。

  生:我也觉得不是枫叶,不过我觉得那是梅花,老师讲过,梅花开了也是红色的。

  师:红梅开了是红色的。看来,小朋友们对图中这一片红色的植物看法不一样。谁能说一说你们说的枫叶也好,菊花、桃花、荷花、梅花也好,它们都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生:我知道枫叶到了秋天就变红,我们在识字1的学过。

  师:真好,会用学过的知识。

  生:我知道桃花是在春天开的。

  生:我知道荷花是夏天开的,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叫夏夜多美,里面讲的。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

  生:我知道梅花是冬天开的。

  生:菊花是秋天开的,我学识字1时找过一个词叫春兰秋菊,我想菊花是秋天开的。

  师:说得真好,能学以致用。

  师:现在你们观察一个黑板上的板书,再根据你们刚才说的,这一片红色的植物是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是枫叶,因为菊花是秋天开的,说明这是秋天的景物,桃花、荷花、梅花都不是秋天开的,只有枫叶在秋天的时候变红。

  师:你的反应可真快!你都同意他说的吗?

  生齐答:同意!

  师:小朋友们越来越聪明了,靠自己的分析找到了答案。

  师:刚才,小朋友们从图中找到了秋天,秋天不但藏在图中,而且也躲在了诗中,请你们读一读苏轼写的这一首诗《赠刘景文》,找一找诗中什么地方还能找到秋天?有疑问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生自读诗文)

  师:谁能说说?

  生:荷尽是说荷花开尽了,就说明夏天已经过去了,秋天来了。

  师追问:秋天来了,秋天还可分为初秋,深秋,你们再仔细看看,这首诗写的是属于哪一种?

  生:我知道,应该是指深秋,我从“菊残”这里知道的,菊残是指菊花快开完了,谢了,说明秋天快过去了。

  师:你读得很仔细。

  生:擎雨盖是什么意思?

  生:是不是挡雨的盖子?

  生:我认为应该是指挡雨的伞。

  师:准确的说是指托住雨珠的叶子,诗中比喻荷叶,盖是伞的意思。

  生:傲霜枝怎么解释?

  生:不怕风霜的枝叶。

  师:看来小朋友们懂得可真不少!

  生:橙黄橘绿是不是指橙子黄了、橘子绿了。

  师:可以这么解释。

  生:这也可以看出是秋天。前几天,我妈妈买了橘子给我们吃,就是绿色的。现在正好是秋天。

  师:喔,你还能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师:在诗人眼中,这是个什么样的秋天?

  生:很美的秋天,因为诗中写到好景。

  生:丰收的秋天,橙子橘子都熟了。

  生:我也觉得应该是个很美的秋天,有黄色的,有绿色,如果有枫叶是红色,那就更漂亮了!

  师:是啊,虽然花都谢了,但果子的树上,橙子黄,橘叶绿,这不是一年里最美丽的景色吗?在诗人的眼中,这是个丰收的,美丽的秋天。

  ……

  【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从上面两篇古诗教学的课堂实录片段来看,《梅花》这篇的教学手段显然是比较传统的,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更注重于对诗句的意思的理解。课堂氛围显得枯燥无味。而《赠刘景文》这篇的教学则更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大胆地提出疑问。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课堂上学生呈现出了良好的思考状态,这样的“乱”多宝贵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教学中学生能大胆地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老师在这过程中只起到点拔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启发讨论,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这样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显得和谐、宽松。

《赠刘景文》教学片断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诵诗导入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题目)

  看图感悟

  教师出示课文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意:深秋时节,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并伴以和谐优美的古筝曲子。

  看后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从图入手,便于图文结合,感悟诗意,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3、提出不认识的字请大家想办法帮助解决。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生读古诗)

  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读时注意这些字的发音,现在同桌互相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课文,如果他完全读对了,就为他鼓掌,如果他有不对的地方就帮帮他。

  4、互帮互学,同桌拼读。

  5、请一组同桌读、读后评价。

  6、齐读。

  过渡:现在大家都会读这首诗了,如果把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请出来,你还能准确地认出他们吗?

  7、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请一组学生开火车认读。

  一组学生开火车读。(火车出现两次故障)

  师:哪列火车能开得又快又稳?(学生纷纷举手)

  8、再请一组学生读。

  另一组学生开火车读,(读后响起掌声)

  师:你们读得不错,大家的掌声是最好的评价。

  9、抢读。

  师:逐张出示生字卡片。

  学生抢读,气氛很热烈。

  10、合作交流识字方法。(采取多种方式识记)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不错,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呢?

  学生纷纷举手,说出各自的识字方法,比如:小老师教认字:姓刘的同学就可以教大家认识“刘”;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菊、橙、橘”;编顺口溜:“自言自语——记”;生活中的广告标语识记“残”字。

  再读感悟,了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全认识了宝宝,现在我们把他们送回家,再来读读古诗。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诗歌的画面。

  2、秋天在你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

  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自由朗读古诗。

  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生1:我觉得他读时没有感情。

  生2:声音有点小。

  指导朗读。

  (结合古诗内容辨别语调)

  现在老师想读读这首诗,你们愿意吗?

  老师范读(掌声)

  师:谢谢!

  学生评价。

  生:老师读得有感情。

  生:老师读得声音亮。

  生:老师发音正确。

  生:老师读时句子中间有停顿。

  师:谁敢向老师挑战?

  指名读。

  评价。

  师:他读得怎样?

  生:他读时句子中间没有停顿。

  师:你听得很认真,你有信心读一读吗?

  (生摇头)

  师:句中怎么停顿呢?看来有困难,不过没关系,我再来读一次大家听听在哪儿停顿,边听边在书上用“︱”标出来好吗?

  生:好!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用“︱”标出句中停顿的地方。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学生自由体会读。

  学生个人比赛读,小组比赛读。

  学生齐声朗读。

  师:会背了吗?谁来背一背。

  老师指名背,找学习伙伴,互相背诵。

  学生齐背。

  课内延伸

  过渡: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指名背诵,教师相机指导,背得好为他鼓掌,背得不好,指导后再背一遍。

  师:还有许多同学想背,可是现在没时间了。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去背。下周我们举行一次古诗朗诵比赛好不好?

  生:好!(声音响亮)

  作业: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教学评析:

  借助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受,形象感知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从而让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自主读和互动听读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读得准确。

  学生通过开火车,抢读的形式巩固了生字。抢读时,不仅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声音响亮,活跃了课堂气氛,由此可知是一种收效好,深受学生欢迎的认字形式。

  读读背背,重在培养语感。低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采用带表情范读,学生听后直观感悟应该用什么的语气读,然后让学生模仿表情与语气朗读来体会文感,培养语感。

  在学生背诵课外学会的古诗时,把课堂上学到的朗读方法运用到其他古诗的朗诵上,进一步巩固了古诗的朗读方法,也使学生感受到朗读古诗与朗读别的文章是不一样的。

  本节课融视听、认读、朗诵于一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上出现了多次高潮。学生在民主、快乐的气氛中学懂了古诗,增长了技能。

《赠刘景文》教学片断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识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要求学生抬起右手,跟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师对“首”作强调:下面是“自”不是“白”),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上我们在识字一学过的成语来形容这些美丽的景色。(生回答:层林尽染,山河壮美……)不光我们现代人喜欢秋天,赞美秋天,在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苏轼他也写了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送给他的好朋友刘景文。题目叫:赠刘景文(板书)齐读。大家想读读吗?快快打开语文书第15页。

  二、初读古诗

  1、生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生自由读3~4遍)

  2、同桌互相读古诗,互相纠正。(生互读1~2遍)

  3、四人小组轮读,读完后说说自己读懂了词语或者句子?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交流字词理解,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识字

  1、出示本课6个生字,带拼音。生自由练读,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朋友,读完以后,有哪些字比较难读,你在刚开始读的时候就读错了,需要提醒一下大家。(生自由读,全班交流,师做重点指导,必要时领读)

  2、组词、读准字音。(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 刘景文 菊花 残枝 君子 橙色 橘子(齐读,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练读词语。

  4、保留生字,抽读。

  5、这些生字大家都读的非常准确,相信大家也有自己能很快的记着这些生字,你把哪个字记的最牢?在小组里跟同伴说说。(小组合作记着生字)然后全班交流。(鼓励好的识字方法)

  6、齐读生字。(师檫掉生字)这些生字现在跑到古诗里去了,赶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四、学习古诗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听听老师哪里读的最美。(师有感情的范读,以夸张的节奏、韵律来感染学生。)生评价老师。师:“大家想不想学学老师,把古诗读的有感情?”生齐读,抽读(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师作评),模仿读。

  2、师作意境的渲染。

  请同学们把书合上,(师在黑板上一边进行简笔画——焉而低垂的荷叶、枯萎的菊枝、黄澄澄的橙子、绿油油的橘子,一边用赞美的语言描述这美丽的景色。)

  (运用图画的直观效果,想像古诗的画面,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

  3、面对这么美的景色,同学想怎么表达?那就快快读读古诗吧,边读边看看黑板上的画。(师放古典的轻音乐)

  4、多种形式的朗读。(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配乐读)

  5、诵读:①看着黑板,边看图画,边跟老师一起背诵。②生自由练背。③比赛背诵,看谁背既准确又有感情。(采用激励方式。)

  五、写字

  1、小黑板出示本课要求学生会写的3个生字:首、刘、记。生自由认读,抽读,小老师带词语教读。

  2、我们看到一个生字能不能马上就动笔写?对,要先观察。观察什么呢?(生:观察它是什么结构,观察它的重要的笔画,观察发生变化的笔画……)那就请大家仔细观察吧,呆会儿看谁观察的仔细,提醒大家的最好。(生观察生字,并全班交流。)

  3、师范写生字(边写边指导)

  4、生练习,师作评价、展示。(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乐于写字。)

《赠刘景文》教学片断设计 第5篇

  人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教学目标:

  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诵诗导入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题目)

  看图感悟

  教师出示课文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意:深秋时节,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并伴以和谐优美的古筝曲子。

  看后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从图入手,便于图文结合,感悟诗意,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3、提出不认识的字请大家想办法帮助解决。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生读古诗)

  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读时注意这些字的发音,现在同桌互相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课文,如果他完全读对了,就为他鼓掌,如果他有不对的地方就帮帮他。

  4、互帮互学,同桌拼读。

  5、请一组同桌读、读后评价。

  6、齐读。

  过渡:现在大家都会读这首诗了,如果把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请出来,你还能准确地认出他们吗?

  7、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请一组学生开火车认读。

  一组学生开火车读。(火车出现两次故障)

  师:哪列火车能开得又快又稳?(学生纷纷举手)

  8、再请一组学生读。

  另一组学生开火车读,(读后响起掌声)

  师:你们读得不错,大家的掌声是最好的评价。

  9、抢读。

  师:逐张出示生字卡片。

  学生抢读,气氛很热烈。

  10、合作交流识字方法。(采取多种方式识记)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不错,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呢?

  学生纷纷举手,说出各自的识字方法,比如:小老师教认字:姓刘的同学就可以教大家认识“刘”;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菊、橙、橘”;编顺口溜:“自言自语——记”;生活中的广告标语识记“残”字。

  再读感悟,了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全认识了宝宝,现在我们把他们送回家,再来读读古诗。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诗歌的画面。

  2、秋天在你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

  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自由朗读古诗。

  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生1:我觉得他读时没有感情。

  生2:声音有点小。

  指导朗读。

  (结合古诗内容辨别语调)

  现在老师想读读这首诗,你们愿意吗?

  老师范读(掌声)

  师:谢谢!

  学生评价。

  生:老师读得有感情。

  生:老师读得声音亮。

  生:老师发音正确。

  生:老师读时句子中间有停顿。

  师:谁敢向老师挑战?

  指名读。

  评价。

  师:他读得怎样?

  生:他读时句子中间没有停顿。

  师:你听得很认真,你有信心读一读吗?

  (生摇头)

  师:句中怎么停顿呢?看来有困难,不过没关系,我再来读一次大家听听在哪儿停顿,边听边在书上用“︱”标出来好吗?

  生:好!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用“︱”标出句中停顿的地方。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学生自由体会读。

  学生个人比赛读,小组比赛读。

  学生齐声朗读。

  师:会背了吗?谁来背一背。

  老师指名背,找学习伙伴,互相背诵。

  学生齐背。

  课内延伸

  过渡: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指名背诵,教师相机指导,背得好为他鼓掌,背得不好,指导后再背一遍。

  师:还有许多同学想背,可是现在没时间了。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去背。下周我们举行一次古诗朗诵比赛好不好?

  生:好!(声音响亮)

  作业: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教学评析:

  借助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受,形象感知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从而让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自主读和互动听读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读得准确。

  学生通过开火车,抢读的形式巩固了生字。抢读时,不仅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声音响亮,活跃了课堂气氛,由此可知是一种收效好,深受学生欢迎的认字形式。

  读读背背,重在培养语感。低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采用带表情范读,学生听后直观感悟应该用什么的语气读,然后让学生模仿表情与语气朗读来体会文感,培养语感。

  在学生背诵课外学会的古诗时,把课堂上学到的朗读方法运用到其他古诗的朗诵上,进一步巩固了古诗的朗读方法,也使学生感受到朗读古诗与朗读别的文章是不一样的。

  本节课融视听、认读、朗诵于一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上出现了多次高潮。学生在民主、快乐的气氛中学懂了古诗,增长了技能。

  程万海 作

  (yftxt.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赠刘景文》教学片断设计 第6篇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说实话,对于上古诗这类课文,确实心中没底,毕竟他距离我们太遥远,且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即使自己理解了,也不知该如何传达给学生。但是没办法,作为教师,只有去适应教材,而不能让教材适应我们,我也只好赶鸭子上架。

  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没想到他们一下就说出来了,让我欣喜不已。对于刚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古诗该如何进行教学,我想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二年级《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

  “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⑴ 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 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难懂的地方运用多种设计,启发他们的感悟,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这首诗中哲理的感悟,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是”荷尽已无擎雨盖”,然而“最是橙黄橘绿时”。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本节课中,由于我急于进入下一环节,学生对诗中的画面还从未细细体味,很难说出整首诗的意思,我就此停止让他们互相说说或由我再深入点拨,因此造成时间多余,没有充分安排好时间,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诗歌是我最喜欢的文体,亦是我最头疼的文体。特别是那些琅琅上口、语言精练、内涵深远的古诗词。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今天的新课:大文豪苏轼的《赠刘景文》,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喜爱他诗句里的意语含蓄,喜爱他对事物环境的双重思索。秋末,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秋艺深浓;荷败菊残枝条依然笑秋霜,在寒冻的环境有人低头有人昂首,在同样的环境有残局亦有丰收。正如同迪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环境的作用是双重的,个人的品格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最终因素。

  自然,这样深刻的文义对于一群刚上二年级的孩子自是太难。幸运的是我总会在诵读课以及日常的每周一诗中为孩子们准备很多经典大餐,并总结了一套教学经验。于是,我便按照我的“想法”开始了我的这节古诗课。

  因为我班孩子已形成了良好的古诗词背诵风气。所以课一开始,孩子们就摇头晃脑开始背诵起来。字音不准,语句拖沓。这点不出我意外,于是我笑着用自己的朗读中示范和感化孩子,究竟一首诗歌要怎么读才成其为诗。听了我的范读,孩子们终于静心朗读。于是我的第一步:“读准确”便达成。

  在诵读课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所教给孩子们的诗歌总是不求甚解。但一节三十五分钟的语文课堂,总不能又成为泛滥摇头背诵的闹市?我亦知道枯燥的讲解会让诗歌索然无味。但不讲解又无法把诗歌的内涵赋予学生。于是我便想在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在读课题并理解课题后,我问学生:“大家谁还会背其他的赠送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赠汪伦》,熟悉的诗句马上让学生走进了诗的意境。这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体会赠的含义,进而理解《赠刘景文》重在言志,而不是抒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对于这样一首学生已能熟读成诵的诗歌,我想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们。于是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再次自由朗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思考:诗歌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读着,读着,你都仿佛看到了什么?边读边圈出不理解的词语。之后,擎雨盖、荷尽、傲霜枝等关键词语便被提了出来。二年级的孩子,需要图文并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深秋初冬景色的展现,让学生走进诗境,他们会很轻松地理解残荷颓败、秋菊傲霜的形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橙橘,学生们恍若在诗句中散步,自然领会得就很深刻了。而且,我更让其在多种方式的朗读和自己点拨性的评价语中让他们理解感悟,在古筝声中反复吟颂,在摩擦中燃烧智慧的火花。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另总结出低年级诗歌教学的一些特点:

  一、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二、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擎雨盖”“傲霜枝”

  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百花虽已凋零,枝条依旧傲秋霜。

  三、“灌输”的必要性。因自己对《赠刘景文》的喜爱,让这节课的我有点过分投入。课堂上,虽然我意识到要把时间和说话的机会多给孩子,但情到浓时还是会忍不住抢孩子们的话自己滔滔不绝。但是,孩子们听得异常认真,异常入迷。且在之后的情感朗读中慷慨激昂。如我前面所言,这首诗歌的深意是二年级的孩子很难理解的。但我们又必须把这种深意告诉孩子,让他们从你的话语中学习,去接受或者聆听更多的思想。只要老师言语得当并能吸引学生,我认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接受性学习是需要且是必要的。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王宏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平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赠刘景文》教学片断设计 第7篇

  教之前:原先觉得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学生会背会填空就算完成任务了。但是觉得这样教了之后,学生不会对古诗产生兴趣,对古诗意境的体会也相当概念化。所以这次想好好背背课,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让学生产生爱上读古诗。

  首先自己对这首古诗要有体会,有看法。我反复读着古诗,发现自己对这首诗的背景不了解,连“刘景文”是谁也不知道。所以上网查了资料,知道刘景文是宋朝名将之后,他一直不顺利,但是始终保有高尚的情操,曾被苏轼赞誉为“慷慨奇士”。“赠刘景文”这首诗用傲霜开放的菊花来表示对刘景文的敬佩。同时用“橙黄橘绿 ”鼓励好友,要他不要忘记秋天也是个丰收的季节。

  苏轼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我查找了一些苏轼的资料,并且用自己的话把它改成学生看得懂的句子,重点介绍苏轼和苏轼父子三人。三字经里面有一句“二十七,始发奋”,说的就是苏老泉。苏老泉那时候发奋,刚好给苏轼提供了很好的家庭读书氛围。我想这些虽然跟课文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一句话带一下也好,让学生对苏轼、对读书有更多的认识。

  全诗的理解难点应该是前两句,特别是对“擎雨盖“和”“傲霜枝”的理解。本来想用书中的插图的,但是发现插图比较写意,对学生应该没什么帮助。所以上网查找了一些图片,准备借助直观的情境让学生走入诗的意境。

  思考完毕,便动手做了简单的ppt。现在喜欢自己做ppt,因为是顺着自己的思路下来的,所以对教学有辅助作用。网上找的或是买的,虽然漂亮,但是不实用。

  准备把整个教学分三个板块,一是读题导入、了解背景;二是读通古诗,学习字词;三是自读感悟,质疑解疑;四是背诵古诗,体会意境。

  教学时

  读古诗题目的时候,发现有些孩子有两字一顿倾向,“赠刘”“景文”。于是问孩子们:“你知道什么叫赠吗?”聪明的孩子就说了:“赠就是把东西送给别人。”我又问:“你会给你的朋友送什么呢?”学生就说了我会送贺卡,送鲜花,送祝福等等。我接着说:“是啊,我们用贺卡、鲜花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古代的文人一般喜欢用自己写的诗送给自己的朋友。送给谁就叫“赠——”。现在谁能再来读读题目?”再读的时候,就没有学生出错了。

  接着,我让他们当当苏轼,试着把这首诗吟诵给你的好朋友听。学生听了这话,便开始自由拼读。为了让学生把古诗读准确、读流利,我把里面难读的词语抽出来先让学生读。再让学生读去拼音的,然后读单个的生字。发现“君须记”,学生容易读成“居须记”,“犹有”读成“优有”,“残”字错误率也很高。然后出示整首诗让学生拼读,一开始学生读得很不流利,接着便慢慢读顺了。看看时间已经过了一大半,我赶紧请学生再去读读,看看有什么地方不懂的,用——?标出来。大部分孩子不懂“擎雨盖”和“傲霜枝 ”,这是在我预料之内的,因此我给孩子们看夏天的荷叶,请他们谈谈荷叶有什么作用,再给他们看秋天荷叶落尽的样子,请他们说说。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擎雨盖。同样的方法理解了“傲霜枝”。后两句理解了“君”字的意思,因为我觉得这是比较常见的字,应该让学生知道。古人称“你”为“君”。大致的意思学生自己能读懂,关于“橙黄橘绿”,就让孩子们学着“秋天的图画”说说这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如果叫你用一个词语来说,你会选择哪个词语?学生自然就想到了“果实累累、瓜果飘香、丰收”等。然后跟孩子们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请你看着这些景象,来当当小诗人。”课件出示荷叶密密麻麻的、荷叶凋零的、菊花傲霜的、橙黄橘绿的图片,请孩子们吟诗。吟完就下课了,一个字也没写。

  教学后:

  一、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我告诉孩子们古人送别喜欢赠诗,请他们当当苏轼,试着把这首诗吟诵给好朋友听。孩子们摇头晃脑,读得很开心。

  二、图片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擎雨盖”的理解,采用夏天的荷叶和秋天的荷叶对比的形式进行教学,既使学生理解了擎雨盖,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己觉得这个环节不错。

  三、出示情境图请孩子们吟诗这个环节也不错。看着图片吟出诗句,既是检查学生当堂背诵情况,也是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

  四、环节安排不够紧凑,尤其前面对作者的介绍和对题目的理解,应该抓紧点,加在一起5分钟解决,而我用了10分钟。其实有些东西可以叫学生去预习一下。虽然说读通课文要在第一教时体现出来,但是适当的预习也是必要的。它能让课堂更经济有效,不至于被几个“小尾巴”拖得走不动。

《赠刘景文》教学片断设计 第8篇

  教学目标

  ★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喜欢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识字、情境感悟

  ★教学准生字卡片、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播。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山行》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姓刘菊花残破君子橙子橘子

  2、背诵《赠刘景文》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六、指导书写

  1、生自主探究写“于、首”两个字,师个别指导。

  2、生抄写生字。

  七、朗读、背诵古诗

  才艺展示(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学听)。

  八、板书设计(略)

  课后反思:苏轼的《赠刘景文》并不常见,教者也是初次教二年级才接触到这首诗,所以课前精心备了课。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习计划: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3、讨论。(查字典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如: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就是晚上诗人停下马车。

  师:晚上诗人停下马车干什么?

  生1:天黑了,他要休息一下。

  生2:因为那里风景很美,他停下车欣赏美景。”

  师:诗人都欣赏了哪些美景?

  生:他在看枫叶;他在看白云、高山、还有一户人家……

  (师相机展示枫叶等图片,马上把学生带入到了诗境中。)

  在情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学着诗人读起了古诗,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里,他们说:“我好象看见小鸟在白云间飞来飞去,我好象听见诗人在跟那户人家的主人说:我能在你这里借宿一晚吗……”一节课下来,不仅学生们对本首诗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

《赠刘景文》教学片断设计 第9篇

  一、教材简说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赠刘景文》教学片断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6个生字,掌握“傲”、“君”、“须”,了解“擎”、“橙”、“橘”。

  3、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题板快知诗人,解诗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诗吗?老师也很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理解“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还学过什么?《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多媒体出示读)

  刘景文是苏轼的朋友,与苏轼友谊很深,有一天,他们在一起饮酒赋诗,苏轼写下这首诗送给刘景文。师:看了《赠刘景文》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答:“为什么赠?”、“赠什么?”、“为什么只赠刘景文”。

  二、初读板快古诗,读通读顺:

  1、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自读、指名读、齐读:

  ⑴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第一二行容易读得生硬,朗读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读得不好,指导后再练,再反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

  ⑵读出节奏:自读、指名读。

  ⑶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理解板快解字词、明诗意:

  碰到读不好的时候,就要反复进行训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意思,来考考大家,这首诗是写到了哪个季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秋末冬初”并板书。既然写的是秋末冬初,我们一定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么具体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

  1、感受是指秋天已过冬天刚到的秋末冬初时节。

  2、荷尽已无擎雨盖:

  ⑴什么是荷尽:尽:完,指凋谢。(出示图片)

  ⑵由此带出:初夏──盛夏──秋末冬初。

  ⑶在初夏时节,荷叶是怎么样的呢?你们看,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盛夏时,荷花怒放,还是用杨万里的诗来形容,那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现在到了秋末冬初又是怎样?出示衰败的荷叶,你看如今只剩下枯枝败叶,所以作者说:荷尽已无擎雨盖。

  ⑷“擎雨盖”指荷叶:

  擎,用手做一个动作,看看这个字,下面是个手,向上托,雨盖,原指雨伞比喻荷叶就像是撑开的雨伞。课件出示,荷叶田田,你觉得像什么?多像向上撑开的雨伞啊!下雨了,老师给其中的一片荷叶来一个特写镜头,你们瞧,点点水珠都被撑在了荷叶上,能像雨伞一样撑住雨点的就是荷叶啊!

  师补充:到了秋末冬初,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花,只剩下了枯枝败叶。

  3、菊残犹有傲霜枝:

  ⑴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是写秋末冬初呢?为什么说可以从这里看出来呢?

  ⑵用同样的方法理解:菊残:凋谢的菊花。

  犹有:还有。

  ⑶、联系上下文,组词,还要会根据词语来选择合适的解释:

  傲:坚强不屈的样子、自高自大。如:傲然挺立。

  霜: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才会出现,早上起来,看见那地上白白的一层,天越冷霜越厚,(看课文插图)当时天气怎样?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菊花谢了,还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不怕风吹霜打。傲霜--不畏寒霜。

  ⑷、师小结:在古代,菊花和荷花都是品性高洁的代表,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对荷花和菊花情有独钟,说品德高尚的人是“出淤泥而不染”,说性情恬淡,不争名利的人是“人淡如菊”。(齐读两句)

  4、正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说明都成熟了,叶原来像撑开的雨伞,如今全都枯败了,再也无法遮挡雨水,菊花也凋零落尽,然而它的残枝却带着孤风傲骨,挺立于霜雪中,也许有人会觉得萧条无味吧?可苏轼是怎样却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的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5、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苏轼对刘景文说了些什么?就像对老朋友说话一样。

  6、师小结:比如,加了什么字使句子更加通顺,古诗的语言凝练简洁,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大一部分字词的含义产生了变化,在学生的回答中强调可以适当增、换、等,作者写诗的时候往往要反复推敲,而我们学古诗就是也要字斟句酌,才能领悟出其中的内涵。

  四、感悟板块悟诗境,体诗情:

  1、为什么赠?

  师:就像同学们一开始所提出来的那样,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呢?

  (生答,好朋友……)

  ⑴简单介绍刘景文:刘景文,北宋时河南开封人,是苏轼的朋友,两人十分投缘,经常在一起饮酒品诗,苏轼很敬佩刘景文大方豪爽的个性,坚强不屈的品格,称刘景文是个“慷慨奇士”。

  ⑵师:其实苏轼对刘景文的敬佩之情在诗中有所体现:

  ①君:对人的尊称。

  ②橙黄橘绿:橘古代称嘉树,树有刺,结的果子却是圆的,有傲骨,但对人随和,因为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四个字中,有两个是表示颜色的,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而且色彩斑斓、味道鲜美,在这样寒冷的季节,是多么难得多么让人喜爱呀。傲:坚强不屈,就像那傲然屹立的菊枝自然地联想到秋、菊花、青松等等,进而明白诗人是对刘景文的一种称赞和鼓励。

  2、感情朗读:

  ⑴在诗人的眼里,好朋友就是具有这样品格的人,他对刘景文的敬仰之情都包含在这字里行间,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短短二十八个字里面,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自读──指名读──教师范读──指导后再读──齐读)

  ⑵“荷尽/已无//擎雨/盖,”:

  凋谢的无奈,语调平直舒缓,声音稍低,表现冬景的萧瑟凄清。“已无”要适度强调,与下句的“犹有”形成对比,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⑶“菊残/犹有//傲霜/枝。”:

  欣喜之情声音稍高,强调“犹有”。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⑷“一年/好景//君须/记,”:

  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表现出殷勤嘱咐、热烈期望的意思。

  ⑸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有回旋想像的余地,可以在脑中想象橙黄橘绿的景象,表现对成熟丰收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3、师:春华秋实,这看似衰败的景像中孕育着勃勃生机,看来同学们不但读懂了苏轼的诗,还读懂了诗人的心。(齐读)

  在苏轼的心目中刘景文就是具有崇高的品格与节操的人,苏轼把诗赠与好友,同时更是作者的自勉。

  五、拓展

  师: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种种磨难和挫折的苏轼,依然有开阔的视野,豪放的,他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乐观向上使他一生受益,名垂青史。他不但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真是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他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散文。让我们来背一背这首诗吧在我们的必背古诗里还有另外四首,自读《题西林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春江晓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赠刘景文》教学片断设计 第11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难点

  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 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 菊 残 君 橙 橘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习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 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 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3.读给你的伙伴听。

  4.老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 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诗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秋末的美丽图画,并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秋末时节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自由读,指名读。)

  2.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试着背下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 启发思考

  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个季节的喜爱。(写、画、讲等形式。)

《赠刘景文》教学片断设计 第12篇

  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好吗?一年四个季节里,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师:古代大诗人们也爱写诗赞美自己喜欢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师帮助指正读中出现的问题。(赠与景是后鼻音,擎、残、犹、橙比较难读。)

  三、反复朗读、尝试理解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擎雨盖

  出示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想象荷花在夏季的样子和作用,指导观察搜集夏季荷花的图片,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

  (2)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3)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4)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秋季丰收图)

  出示图片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3、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4、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5、孩子们,你觉得作者写这首诗送给一个朋友,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秋天的景色吗?(引导:秋天橙黄橘绿,收获的季节,菊花的傲霜,做人要有坚韧的品格。)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同时,学习这首古诗时节正好是秋季,我让孩子结合自己的观察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从景中感悟作者的情。尊重了孩子的个性观点和见解,对于掌握诗意、感悟诗情有重要的意义。

《赠刘景文》教学片断设计 第13篇

  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这首诗,初读时疙疙瘩瘩,我就在生字教学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虽然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了这些生字,读通了课文。但是积累拓展的环节就显得匆忙,学生书写生字的时间也没有了。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

《赠刘景文》教学片断设计 第14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五、抄写古诗。

  六、课外延伸。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赠刘景文》教学片断设计 第1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6个生字,掌握“傲”、“君”、“须”,了解“擎”、“橙”、“橘”。

  3、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题板快

  知诗人,解诗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诗吗?老师也很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理解“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还学过什么?《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多媒体出示读)

  刘景文是苏轼的朋友,与苏轼友谊很深,有一天,他们在一起饮酒赋诗,苏轼写下这首诗送给刘景文。

  师:看了《赠刘景文》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答:“为什么赠?”、“赠什么?”、“为什么只赠刘景文”。

  二、初读板快

  古诗,读通读顺:

  1、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自读、指名读、齐读:

  ⑴ 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第一二行容易读得生硬,朗读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读得不好,指导后再练,再反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

  ⑵ 读出节奏:

  自读、指名读。

  ⑶ 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理解板快

  解字词、明诗意:

  碰到读不好的时候,就要反复进行训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意思,来考考大家,这首诗是写到了哪个季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秋末冬初”并板书。既然写的是秋末冬初,我们一定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么具体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

  1、感受是指秋天已过冬天刚到的秋末冬初时节。

  2、荷尽已无擎雨盖:

  ⑴ 什么是荷尽:

  尽:完,指凋谢。(出示图片)

  ⑵ 由此带出:初夏──盛夏──秋末冬初。

  ⑶ 在初夏时节,荷叶是怎么样的呢?你们看,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盛夏时,荷花怒放,还是用杨万里的诗来形容,那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现在到了秋末冬初又是怎样?出示衰败的荷叶,你看如今只剩下枯枝败叶,所以作者说:荷尽已无擎雨盖。

  ⑷ “擎雨盖”指荷叶:

  擎,用手做一个动作,看看这个字,下面是个手,向上托,雨盖,原指雨伞比喻荷叶就像是撑开的雨伞。课件出示,荷叶田田,你觉得像什么?多像向上撑开的雨伞啊!下雨了,老师给其中的一片荷叶来一个特写镜头,你们瞧,点点水珠都被撑在了荷叶上,能像雨伞一样撑住雨点的就是荷叶啊!

  师补充:到了秋末冬初,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花,只剩下了枯枝败叶。

  3、菊残犹有傲霜枝:

  ⑴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是写秋末冬初呢?为什么说可以从这里看出来呢?

  ⑵ 用同样的方法理解:

  菊残:凋谢的菊花。

  犹有:还有。

  ⑶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还要会根据词语来选择合适的解释:

  傲:坚强不屈的样子、自高自大。

  如:傲然挺立。

  霜: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才会出现,早上起来,看见那地上白白的一层,天越冷霜越厚,(看课文插图)当时天气怎样?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菊花谢了,还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不怕风吹霜打。傲霜--不畏寒霜。

  ⑷、师小结:

  在古代,菊花和荷花都是品性高洁的代表,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对荷花和菊花情有独钟,说品德高尚的人是“出淤泥而不染”,说性情恬淡,不争名利的人是“人淡如菊”。(齐读两句)

  4、正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说明都成熟了,叶原来像撑开的雨伞,如今全都枯败了,再也无法遮挡雨水,菊花也凋零落尽,然而它的残枝却带着孤风傲骨,挺立于霜雪中,也许有人会觉得萧条无味吧?可苏轼是怎样却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的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5、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苏轼对刘景文说了些什么?就像对老朋友说话一样。

  6、师小结:

  比如,加了什么字使句子更加通顺,古诗的语言凝练简洁,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大一部分字词的含义产生了变化,在学生的回答中强调可以适当增、换、等,作者写诗的时候往往要反复推敲,而我们学古诗就是也要字斟句酌,才能领悟出其中的内涵。

  四、感悟板块

  悟诗境,体诗情:

  1、为什么赠?

  师:就像同学们一开始所提出来的那样,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呢?

  (生答,好朋友……)

  ⑴ 简单介绍刘景文:

  刘景文,北宋时河南开封人,是苏轼的朋友,两人十分投缘,经常在一起饮酒品诗,苏轼很敬佩刘景文大方豪爽的个性,坚强不屈的品格,称刘景文是个“慷慨奇士”。

  ⑵ 师:其实苏轼对刘景文的敬佩之情在诗中有所体现:

  ① 君:对人的尊称。

  ② 橙黄橘绿:

  橘古代称嘉树,树有刺,结的果子却是圆的,有傲骨,但对人随和,因为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四个字中,有两个是表示颜色的,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而且色彩斑斓、味道鲜美,在这样寒冷的季节,是多么难得多么让人喜爱呀。傲:坚强不屈,就像那傲然屹立的菊枝自然地联想到秋、菊花、青松等等,进而明白诗人是对刘景文的一种称赞和鼓励。

  2、感情朗读:

  ⑴ 在诗人的眼里,好朋友就是具有这样品格的人,他对刘景文的敬仰之情都包含在这字里行间,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短短二十八个字里面,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自读──指名读──教师范读──指导后再读──齐读)

  ⑵ “荷尽/已无//擎雨/盖,”:

  凋谢的无奈,语调平直舒缓,声音稍低,表现冬景的萧瑟凄清。“已无”要适度强调,与下句的“犹有”形成对比,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⑶ “菊残/犹有//傲霜/枝。”:

  欣喜之情声音稍高,强调“犹有”。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⑷ “一年/好景//君须/记,”:

  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表现出殷勤嘱咐、热烈期望的意思。

  ⑸ 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有回旋想像的余地,可以在脑中想象橙黄橘绿的景象,表现对成熟丰收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3、师:春华秋实,这看似衰败的景像中孕育着勃勃生机,看来同学们不但读懂了苏轼的诗,还读懂了诗人的心。(齐读)

  在苏轼的心目中刘景文就是具有崇高的品格与节操的人,苏轼把诗赠与好友,同时更是作者的自勉。

  五、拓展

  师: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种种磨难和挫折的苏轼,依然有开阔的视野,豪放的激情,他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乐观向上使他一生受益,名垂青史。他不但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真是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他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散文。让我们来背一背这首诗吧在我们的必背古诗里还有另外四首,自读《题西林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春江晓景》、《饮湖上初晴后雨》。